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12 11:46:29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 ……此处隐藏17619个字……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采用看图——赏石头——设质疑——引导提问题

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岩石分布——接触自己搜集的实物赏识自然美→产生质疑

第二部分:采用设计研究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组织分工——分组操作——观察讨论——组织交流——比较分类

第三部分:采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关于岩石的话题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后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欣赏完图片,同学们会产生疑问:这些美丽石头哪来的?

出示另一幅图告诉大家: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的地方被土壤裹上"薄毯",有的地方却裸露在外,这种裸露在外的物质,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岩石,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石头都是岩石。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岩石

2、了解学生对岩石的已有认识

学生欣赏自己搜集到的石头

提问:(1)关于岩石,你都知道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节、调整教学预设的方案。

(2)关于岩石,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3、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板书

二、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先对岩石的特征进行研究。

2、你们打算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岩石进行研究呢?

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水、土壤的研究方法,让他们自己说出观察岩石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深化三年级下册所提出的用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的手段。学生会提出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用刀刻,把岩石放入水中等方法,这些方法我们以前都已接触过,不必作详细指导,只要提醒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8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67页——68页的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但要把生活中所见到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只对角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所以在内容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折一折、找一找、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基本图形,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并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复习引入。

回想一下,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然后教师引入新知: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出发,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新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从寻找生活中的角,到实物中抽象角,初步感知角。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我先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一个角,钟面上两根指针夹成一个角,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一个角。然后问学生:你还能从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找到角?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三)操作观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象之后,再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呢?把折好的角介绍给同学。这样在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充分的感知到角。这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闭上眼睛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在平面图中“指角、数角”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学生建立了角的正确表象基础上,我设计了操作活动角和大小三角板对应角的比较两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在这一环节里,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动手操作,讨论讨论,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在班上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口有关,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再巧妙运用多媒体演示验证,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 拓展应用,提升学生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张长方形纸,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折一折,还可以剪一剪,比比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把几种不同的剪法和同学交流,教师演示。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六)回顾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然后通过出示:篮球场地、篮球板、球门架、楼梯以及楼房建筑物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